本篇文章132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形?刷到別人寫的糕點測評,光是看筆墨就能設想出酥皮在嘴里碎裂的聲音,自己寫的卻像超市購物小票一樣干巴巴?別急,我客歲剛開始寫美食測評時,連黃油和奶油都分不清,當初賬號已經靠糕點測評月漲粉8000+了。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,聊聊怎么寫好糕點評估軟文。
//先來舉一個真實的例子
上個月有個叫小王的粉絲私信我,說他寫的麻薯測評只有3個點贊。我點開一看,通篇都是"外皮Q彈、內餡香甜",這不就跟全體麻薯包裝袋上的廣告詞截然不同嗎?厥后教他加上"咬下去像在捏解壓玩具,手指按在表皮上會緩緩回彈"這種具象描寫,第二天那條視頻點贊直接破千了。
只會說"好吃"和"不好吃"
就像給人先容對象只說"人好"似的,到底那里好?是像云朵般蓬松的好,仍是像絲綢般順滑的好?
盲目堆砌專業(yè)術語
什么"美拉德反應充分"、"面筋構成度達標",個別受眾看到這些只會以為你在顯擺,根本get不到重點。
永遠在寫單品測評
切實當初最吃香的是場景化測評,比如說《公司下晝茶買什么糕點不臟手?實測8款》《追劇時吃這些糕點,鍵盤相對不會油》。
美團2023年事據表現,糕點類目線上販賣額同比增添67%,但帶"新手教程"標簽的內容播放量是個別測評的3.2倍,這說明什么?大家更想看方法論!
咱們來來看一個對比表,這是我測評蛋黃酥時寫的兩版文案:
個別版 | 升級版 |
---|---|
"酥皮井井有條" | "每咬一口都像在拆千層禮盒,酥皮碎片會粘鄙人巴上,得用舌頭繞著圈兒舔干凈" |
"咸甜適中" | "咸蛋黃沙沙的口感混著豆沙,像是波浪輕拍甜味沙岸的節(jié)奏" |
發(fā)現差別了嗎?調動五感+具象比喻=讓受眾身臨其境。比如說你咬了一口綠豆糕,以為太甜了,這時間別光寫"太甜了",試試"甜度像是初戀的擁抱,不過可可能更適合配杯苦咖啡"。
近來有條點贊12萬的測評是這么寫的:"這塊棗泥糕讓我想起奶奶的棉襖——表面帶著細紋卻不扎手,咬開后棗香像從老式木衣柜里飄出來的,甜味里還混著點中藥柜的木質香。"
看清晰了吧?把糕點跟群體影象掛鉤,霎時激發(fā)共鳴。當初人吃東西早就不止為填飽肚子,而是吃個情懷、吃個故事。
中國烘焙協會的調研表現,帶"童年回憶"標簽的糕點復購率比個別款高41%。以是寫老式糕點時,不妨多聊聊"黌舍門口推車上的蜂蜜小面包"、"爺爺總藏在鐵皮盒里的桃酥"這些場景。
Q:需要買專業(yè)裝備嗎?
A:我前三個月就采用手機拍攝,重點在于捕捉糕點掰開的慢鏡頭——拉絲效果用0.5倍速拍,掉渣的用畸形速率,這兩種鏡頭混剪特殊出效果。
Q:怎么避免像打廣告?
A:教大家個絕招——專門說缺陷!比如說測評流心月餅時我寫:"這一個流心燙到上牙膛的霎時,我終于知道什么叫'甜蜜的負擔',提議吃之前先放冰箱凍10分鐘"。
身為過來人,最后說點掏心窩的話:別被那些濾鏡拉滿的網紅測評帶偏了,客歲中秋節(jié)我測評過一款全網吹爆的奶黃流心月餅,終局在35度室溫下拍完視頻,流心早就凝固成橡皮糖了。以是啊,真實的閉會比華美的辭藻重要一百倍。下次你寫測評卡殼的時間,不妨先放動手機,認真感受嘴里的飲食——是讓你想起某個人的微笑?仍是突然解開了某個心結?把這些真實的悸動寫出來,比任何技巧都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