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4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印象中的昆山是不是只有臺資工廠和陽澄湖大閘蟹? 客歲有個北京來的投資人,在昆山轉悠三天后驚呼:"這里咖啡館濃度比三里屯還高!" 今天咱們就扒開金融強縣的外殼,看一看這一個連續18年霸榜天下百強縣首位的城市,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軟氣力。
玉山書院近來搞了件大事——把顧炎武的《日知錄》做成了虛構宇宙課件。昆曲演員王姐告訴我:"每周三下晝,臺企高管們會來聽《牡丹亭》選段,說是能激發治理靈感。" 這種古今混搭不是偶然:
昆山科技局的報告表現,文明場景革新使產學研共同效率增強27%,客歲有43個科創名目是從古鎮茶館里聊出來的。
在黃河路的永和豆漿店里,你會發現個怪景象:臺灣老板們用紫砂壺泡碧螺春,配著蚵仔煎吃蟹黃湯包。這種混搭背后是驚人的數據:
年份 | 臺資公司數 | 開設文明課程比重 | 員工本地化率 |
---|---|---|---|
2015 | 4200家 | 18% | 63% |
2023 | 5800家 | 79% | 92% |
"剛開始以為昆山話像外星語,當初能聽出巴城話和千燈話的差別。" 仁寶電子的林廠長說。他們公司以至辦了昆曲身體培訓,說是能改善流水線作業姿勢。
長江路菜商圈二樓藏著天下首個菜場美術館,賣魚攤主老周兼任策展人。上個月他策劃的"蔬菜抽象派"畫展火了:
負責這一個名目的90后公務員小陸揭秘:"當初改造估算只有30萬,咱們發動攤主撿包裝箱當畫布,當初每月文創收入抵得上三成攤位費。"
中科院的調研報告指出,昆山公司跨界革新指數高出天下平均水平41%,這或者說明了為什么疫情期間尚有公司逆勢擴產。
Q:文明投入不影響金融嗎?
A:看一看數據啪啪打臉——昆山每年拿出金融時政收入的3.2%搞文明建設,終局文明類公司征稅額年增19%,比制造業增速還猛。
Q:打工城市哪來的文明認同?
A:天下首個"新市民文明認證系統"懂得下!送外賣滿3年可參加非遺傳承人考試,客歲有127個快遞小哥拿到剪紙藝物證書。
Q:傳統文明怎么吸引年輕人?
A:昆山杜克大學的學生搞了個狠活——把顧炎武思維翻譯成漫威腳本,當初斯坦福教養都用來說中國哲學。
近來在中華園地鐵口遇到個擺攤的房產中介,他攤位上擺的不是戶型圖,而是《昆山方言撲克》。"54張牌學會90句常采用昆普,比發傳單管用多了!" 這話讓我想起發改委那位科長說的:"其余地方是文明搭臺金融唱戲,咱們是文明自己成了角兒。" 對了,據說昆山圖書館今年新增了23種小語種藏書,連斯瓦希里語課本都有——這格局,活該人產業縣域金融天花板啊!